您所在位置: 首页 > 律师好新闻

西藏法律援助志愿者王云松:海拔最高的法援行动

发布时间:2014-07-15 浏览数:6,433

王云松:海拔最高的法援行动

图为:2012年9月18日是平安西藏宣传日,王云松走上那曲的街头,向西藏同胞宣传法律知识

 

7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,广州律师王云松被授予“维护边疆民族团结最大贡献律师”荣誉称号。

不久前,王云松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在世界最高海拔地区——西藏那曲的援藏律师志愿者之旅。

作为中国西藏法律援助志愿者的一员,王云松此前的身份是广州最大的一家个人律师事务所主任,旗下有30多名执业律师,是10余家单位的法律顾问,收入颇丰。两年援藏后,所里的律师只剩下8名、法律顾问单位只剩两家,一年的收入还不够给助理发工资。由此换来的只是一堆获奖证书,包括一天前拿到的“西藏法律援助突出贡献律师”。

但王云松并不后悔,他在醉氧反应中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,表示这是一段极其难忘的经历,给内地律师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藏区法律建设的窗口。

进藏

要去就去最苦的地方

2012718日下午,王云松乘坐青藏线的火车,第一次踏上西藏。“看,羚羊;看,牦牛!”伴随着不时发出的惊呼声,列车到达拉萨火车站。

下车的那一刻,他感受到了“绵延不断的群山”和“普洒在身上的干净透亮的阳光”。“我抑制住内心的兴奋,一路上都在担心会出现高原反应。”西藏司法所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穿着民族服装,为一行22位志愿者献上哈达。王云松在日记里记下这一天,并写道:“我的心,荡漾在美丽藏族女孩那一抹高原红中。”

早在两个月前的一天,王云松在广州市律师协会网站看公告,不经意间看到“1+1”援藏活动的报名通知,他“动心了”。于是他拿起电话,和家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虽然得到了支持,但太太还是挺担心的。王云松则觉得,“要去就去最艰苦的地方”,于是他毅然在报名表上填写了西藏那曲。

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拉萨,王云松并没有异样。从拉萨到那曲,300公里左右,海拔却升高了1000多米,他经历了第一次高原反应。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,他感觉呼吸很困难。

他在日记里记下了这种感受:“四处的山头,就像我扛着一样,压得我喘不过气来”。但是,为了避免对氧气的依赖,他一路忍着,坚持着与缺氧造成的头痛做斗争。

第一晚,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“头就像打鼓一样”,好不容易睡着了,一会儿又醒来。

很长一段时间,王云松最大的敌人就是高原反应。有一次开庭,审判长见他面色苍白,呼吸困难,不得不休庭让他休息一会儿。

融入

中午喝到次日的酒席

刚到西藏时,除了不适应海拔和气候外,王云松还很不习惯当地的食物。但是,他硬逼着自己把“粗糙的”食物吃下去。“他们的食物热量高,酥油茶能帮助克服高原反应。”

他这样做还另有原因。

他一个人从广州到西藏,语言不通,很难融入藏区生活。所以,他尽量与当地的同事保持一致,“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”。

王云松说,最喜欢藏族兄弟骨子里的豪爽。他常常和他们一同喝酒,“但让我惊讶的不是他们酒量大,而是喝酒时间长”。他告诉记者,和藏族兄弟喝酒,常常是从中午吃饭喝到第二天早上。刚到那曲时,他跟着当地司法部门的人到那曲所辖的聂荣县,熟悉工作环境并参加了县城的赛马节开幕式。“我算是见识到了藏族人民‘三口一杯’的喝酒习俗,也差点喝倒在开幕式上。”

和藏族同胞一起喝酒,确实拉近了他与当地群众的距离。那曲的同胞都叫他“藏主任”。每当王云松和同事来到牧区调查案件、做普法宣传工作,牧区的同胞们都很热情。“每当我们来到藏民家里,女主人都会把他们的牛肉端出来,摆满一桌子的食物,不停地给你倒酥油茶,还一直叫我们吃肉。”王云松说,我喝醉了就休息,睡醒了再继续喝。

两年来,王云松和藏族同事们、乡亲们一同“吃喝玩乐”,结下了深厚友谊。离开前夕,司法处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拉着王云松到坝上玩。当时正好下雨,怕会感冒生病的王云松躲在车里避雨,小伙子却把他拉出来:“牦牛,不怕淋雨。”“他是觉得我和他们一样,身体强壮不怕淋雨。”每每说起与藏族朋友相处的故事,王云松的脸上都不自觉地露出笑容。

援助

为藏族女子争取抚养费

随着工作的开展,王云松慢慢开始对藏民的习俗有所了解。

藏区有“以命偿命”、“复仇”的观念。王云松代理过这样一个案子:一个藏民为了对被判无期徒刑的被告人进行报复,故意犯案试图进入监狱复仇。

“这在内地是很难想象的,但在藏区却很常见。如果一方在冲突中发生命案,另一方一定要对方偿命。”王云松说。

在两年的普法活动中,王云松和同事们通过宣讲、派传单等方式,向那曲的藏民反复宣传这样的法治观念:发生纠纷或涉及人身伤害时,要向政府报警,由政府抓他们,并由法院审理。

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,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法律援助中心找他协调解决纠纷、咨询相关法律规定和代写法律文书。

令王云松记忆深刻的是一个藏族女子的案子。西藏有一条人人皆知的隐语——“打狗”,是指“男子在夜间外出找女人”这种行为。这名藏族女子因“打狗”生下一个孩子,她想得到一笔抚养费。

“我问她,能不能确定孩子的父亲是谁,她回答我‘可能’。这让我很惊讶。”经过协调,王云松最后为女子争取到每月100元的抚养费。

服务那曲的两年里,王云松免费为600人次提供了法律咨询,代书诉状、答辩状近200份;受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近40件,涉及人数150余人;司法调解6件,人数近百人;作为辩护人出庭辩护十余次。

离开

如果选择还是会去

20137月,王云松在那曲服务了整整一年,他决定继续留在那曲。“广州市司法局、广州市律师协会在当地的相关项目和计划没有完成。我一旦走了,这些项目可能就没法完成了。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计划是,改变那曲没有律师的现状。

王云松作为那曲司法处两名通过法律资格考试同事的指导老师,与他们一同办案。201312月,在王云松的协调下,这两位年轻的同事来到广州进行律师岗前培训,并在广州的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。“现在他们可以接替我了,那曲有自己的法律援助律师了。”

624日,西藏自治区的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总结会上,西藏司法厅赤来罗布厅长和卓嘎副厅长为王云松颁发了“西藏法律援助突出贡献律师”的牌匾。随后,王在朋友圈发图并配文:“算是对两年来工作的肯定与支持。”他感慨:“到离别的时候了”。

对于两年前的匆匆决定,他表示“我不后悔,再选择一次,我还是会去,这是难得一段人生经历。”他说,自己已经喜欢上了西藏这个地方,“那里的生活单纯,海拔高,离天更近一点。”

 

“没想到西藏 那么缺律师”

——对话王云松

今年6月,王云松被西藏自治区司法厅授予“西藏法律援助突出贡献律师”称号   羊城晚报记者 何奔摄

羊城晚报:那曲地区律师特别少,具体情况是怎样的?

王云松:当时不知道。我2012年去的时候,当地只有两个律师,而那里面积总共46万平方公里,有40多万人口、11个县。

羊城晚报:律师资源那么稀缺的原因是什么?案件比较少还是经济原因?

王云松:案件少是一个方面。主要是条件艰苦,拉萨有200多个律师。但他们不去,因为那曲海拔高。

羊城晚报:来找您帮忙的都是什么人?

王云松:交通事故,抚养费纠纷、牦牛买卖纠纷等案件会多一点。

羊城晚报:当地牧民对律师排斥吗?作为一名内地律师,您是怎么争取开展工作的?

王云松:应该是不排斥也不积极,他们有自己的处理方法。我的方法是,首先是生活方式的融合,当地人能吃的,我也都能吃。还有就是喝酒,从中午吃饭开始喝,喝到第二天早上。他们接受你后,普法才更容易。

应该说,经过普法宣传,当地人的法治观念慢慢普及了。两年时间,有越来越多的人到法律援助中心协调解决纠纷、咨询相关法律规定和代写法律文书。这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。藏族同胞的观念慢慢转变后,一些民事纠纷案件也会比较多地通过法院来解决。

 

羊城晚报记者 温建敏 实习生 陈嘉玲